隨著醫改進一步的深入,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發展此消彼長的話題日漸升級。平創醫療為您整理以下資料。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非公醫療十年發展大盤點論壇”上,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甚至大膽預測,最晚到2018年,大量公立醫院包括三甲醫院都會虧損,改革機會將從中孕育,民營醫院也應該做好準備。
▍ 公立醫院要虧損?
在數量上剛剛實現過半優勢的民營醫院,正在艱難進入與公立醫院正面競爭的主賽道。
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5年8月底,全國醫院數量達2.7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3314個,民營醫院13475個,民營醫院在數量上首次超越公立醫院。
然而,數量上的過半競爭并不意味著些許的輕松與得意。
另一組公開數據顯示了硬幣的另一個側面——在全國醫院診療服務數量方面,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只占10.9%,出院人數12.9%,與公立醫院依然對比懸殊。
“美中宜和首家醫院開業的第一個月收入是960元,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里,美中宜和都沒有開設更多機構。”美中宜和醫療集團創始人兼CEO胡瀾博士表示。
回顧美中宜和走過的民營醫院艱難發展道路,胡瀾認為2009年是非常重要、標志性的一年——當年,新一輪深化醫改正式啟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此后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辦醫和民營醫院發展的政策,改革的大門終于向民營醫療機構敞開。
但直至2011年,多項國家政策真正落地,相關配套政策陸續銜接,美中宜和及一批民營醫院才真正開始走上迅速發展的擴張期。
朱恒鵬認為,過去十年,雖然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民營醫療機構仍然發展較慢——“由于非公立醫療機構沒有發展起來,國家巨大的醫療資金投入被公立醫院浪費了。”他說。
“要從醫療體制的弊端中發現機會在哪里。過去的十年中,每一家民營醫療機構發展中都希望能納入醫保,但過去四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沒有了醫保,民營醫院的春天才真正來了。” 朱恒鵬認為。
他進一步指出,公立醫院是通過內部實現分工協作,民營醫院規模沒有那么龐大,也沒必要做到那么大,以營利為目標,有一定的規模即可。醫療服務之間需要分工協作,民營醫院差異化發展,可以與公立醫院形成互補關系,這種互補關系可以不通過醫院內部而是通過醫院之間,例如患者的互補、設備的互補等等。
他甚至預測,最遲在2018年前,公立醫院特別是大型三甲醫院都會虧損,民營醫院在婦科、兒科、產科這樣的醫療服務標準化、診斷治療規范化、醫療效果高度確定性且更講究服務的方向發展,將很有競爭優勢。
▍ 民營醫院要“翻身”?
事實上,多年來,政府對社會辦醫的支持文件從未間斷。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就此話題曾表示,從2005年至今,共有23個文件提到民營資本辦醫,涉及人才、定位、醫保等多個方面—— "從最初的默許到指導性規劃,中國社會辦醫的政策支持體系正在走向完善。"她認為。
7月6日公布的《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正式明確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也被市場一致認為是推動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標志性文件落地。
多方觀點預測,在國家政策逐步放開和寬松友好之后的2016~2019年,社會資本類醫院將進入與公立大醫院的正面競爭階段。
而隨著越來越多資本的介入,醫生自由執業政策的放開,作為核心醫療資源的優秀醫生越來越多地走出體制,民營醫院開始真正具備了和公立醫療機構競爭性生存的可能。
2014年7月1日,張強醫生集團成立,這是國內首家跨學科的體制外醫生集團;隨后,包括萬峰醫生集團、杏香園、云楓肛腸外科醫生集團、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宇克疝外科醫生集團、沃醫婦產名醫集團、泓心醫生集團、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等也相繼成立。
中信證券分析稱,未來3-5年,醫生集團將步入快速成長期,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另有機構分析,長遠測算醫生集團可能達15%-20%的醫療服務占比,按2014年醫療服務業產值2.2萬億元計算,醫生集團市場潛力可達4000億元。
近期相關調研指出,醫生集團帶來的最大社會意義是讓醫生收入陽光化、合法化;而對于醫生而言,醫生集團最大的吸引力首先在于醫生的價值回歸,將優秀醫生資源從公立醫院的體制內釋放出來,使民營醫療具備與公立醫療競爭的第一條件。
佛山市平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16092276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粵)-非經營性-2021-0350
電話:400-962-9277 郵箱:oc@pingchuangyl.com
廠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紅崗社區連杜大道紅崗段13號B棟1-4層
營銷中心:廣州市番禺區漢溪長隆時代E-PARK A1棟
粵公網安備 440606020020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