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行業里出現一個有實力的新來者,都會引發大量關注。對醫療器械行業而言,近日華為進軍醫療器械的消息即如此。眾所周知的是,目前國內醫械產品主要以臨床進院為渠道,這其中的水深水淺,恐怕華為在短期內不太想去嘗試,雖然它已經被國民封為電子通訊界研發制造的頭號代表。
實際上,華為對此回應稱,華為不可能做純粹的醫療設備。
進軍醫療器械,華為做出回應
本周一,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簡稱“華為終端公司”)在2019年3月21日變更公司經營范圍的消息引發醫械行業關注,因華為終端公司新增多項業務范圍,包括銷售醫療器械(第二類醫療器械)等業務。
近日,華為方面對此向媒體做出回應稱,華為只是做智能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設備連接;在這一基礎上,未來可能會和合作者為市場提供健康醫療輔助解決方案,華為不可能做純粹的醫療設備。(每日經濟新聞)
這一回應似乎與眾多網友留言中所稱的醫院監護儀(二類)、B超之類的出入很大,畢竟華為是要向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力,與進入醫院臨床使用有很大不同。每日經濟新聞也在報道中援引一位行業人士說法稱,華為此次新增二類醫療器械經營范圍,很有可能是華為之后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會具有測血壓、測血糖之類的功能。
發力智能穿戴設備,對標蘋果?
如華為回應所稱,其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找了許多合作者。
3月28日,華為進軍醫療器械的消息被報道后,就有投資者向樂心醫療(300562)問詢關于樂心醫療與與華為合作NB-IoT(物聯網)技術智能醫療設備的事宜是否屬實。
樂心醫療是一家從事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研發和生產的A股上市公司,其回答投資者稱,已與華為在部分產品上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但目前在NB-IoT智能醫療方面尚未進行合作。
另外,在華為變更經營范圍的同一天,在福州召開的2019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上,華為與依圖醫療聯合發布戰略合作成果——智能醫療云。據雷鋒網的報道,“智能醫療云”是“一個底座三大技術”的深度融合,“底座”即華為的全棧式云和大數據底座;三大技術即依圖醫療的三大AI支柱——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處理。
當然,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華為的合作伙伴還有很多。
準確的說,華為這次是要進軍醫療器械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隨著5G商用即將進入商用以及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成為炙手可熱的掘金場。實際上,在這一領域,美國蘋果公司早已開始布局。
金融界在報道中指出,蘋果已通過建立權威的健康數據平臺,并與頂級醫療機構和健身器械公司等多方合作,為AppleWatch打造了一個開放的數字健康生態圈,以使得智能手表的功能從健康追蹤上升到了移動醫療和健身設備的層次。機構認為,技術的成熟將為可穿戴設備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健康、運動、保險等有望首當其沖。
也有賽柏藍器械讀者留言稱,之前蘋果公司用蘋果手表的測心跳功能成功收集了四十萬用戶的二十四小時心動圖,為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支持。華為有可能也是要趕上智慧醫療這一波政策,而且冠心病等慢性病逐漸年輕化,就意味著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關注健康。眼下華為所擁有的全年齡段用戶的忠誠度是任何一個單純搞醫療器械和智慧醫療企業所不能比擬的。
如果真的進入這個領域(醫療器械領域),華為對接的還會是終端消費者,同時他們的黑科技所測定的結果能夠得到大型三甲醫院認可的情況下,結果就會是在家進行測定、上傳數據、網絡問診、網絡處方、線上購藥、快遞到家。
這一說法,可謂是從類比推測的角度將華為進軍醫療器械的路徑做了一個全描繪。
早已從三方面布局醫療領域
實際上,作為國內科技企業的代表,華為早已開始在醫療領域布局,主要集中在在數字醫院、區域衛生信息化、分級診療三個領域。
據此前媒體報道,華為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等相關技術和設備,在數字醫院建設領域,與多家大型綜合綜合醫院建立了合作。
比如,華為與華西醫院共同建設了大數據集成與應用平臺;用微模塊解決方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南京鼓樓等醫院建設了高集成、易維護的數據中心。以此助力醫院的數字化建設,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
早在2015年,華為就與云南省衛生計生委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就共建云南省人口健康信息化云平臺達成共識。雙方表示將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云平臺建設,實現全省衛生計生系統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共同推動健康大數據產業發展,為全省廣大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同時,在國家推進分級診療的進程中,華為也有遠程醫療實踐。
如,貴州省提出以遠程醫療為抓手,依托貴州大數據發展戰略,與華為等設備、軟件供應廠商合作,建設了覆蓋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平臺。以此,通過覆蓋貴州全省的醫療網絡,不同地區的病患可與專家面對面診療,不同醫療機構可以通過遠程進行學術研討、學習培訓等,滿足了對高質量遠程醫療服務的要求。
為何不直接進軍臨床醫療器械
有行業人士表示,正是行業這種撲朔迷離的猜測才使得華為進軍醫療器械備受關注,以為來了個科技巨頭參與后行業更加熱鬧,固有產業格局將被打破重塑,不曾想人家不是要做臨床進院的醫療器械,主要還是針對大眾終端消費者,即互聯網術語“用戶”。
的確,從現有的《2018最新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來看,二類醫療器械多達127種,其中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包括心電測量分析設備、無創血壓測量設備、脈搏血氧測量設備等均可與智能可穿戴設備結合,成為針對“用戶”的家用醫療器械,與同屬于二類醫療器械的X線拍片機、B超、生化儀等進院產品大相徑庭。
實際上,此前就有關于“華為為何不直接進軍(臨床)醫療器械”的討論。
一個觀點認為,醫療器械利潤豐厚,技術門檻也高,以華為的研發實力完全可以做得來,但公立醫院的水深水淺,恐怕華為還不知道,趟起來會比較費時間。同時,認為華為不進軍臨床醫療器械是術業有專攻,有所為有所不為。
也有觀點稱,銷售渠道不同,進院產品華為應該不會介入,很多事情技術只是一方面,渠道影響更大。
更多的網友觀點分列如下:
@kjzdhbd1:市場不透明
@你姬大爺: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專注的領域,一個偉大的企業一定是在某一個領域有制定規則的能力的。
@看嘛看說你呢:這行有點黑,技術強的不如人脈硬的
@he_wanqing: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比較高,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大投入,當然,要是能做到像GE那種高度,那也就堪稱偉大了,相當于再造一個華為。
@其實就一個名字:華為如果什么都做,那和小米有什么區別?!
@西瓜9號:醫療器材太黑,換一個院長就換一批器械商。質量和技術不重要,有人就有銷量。遲早要完蛋。